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等奖
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等奖
1、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
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
1、《登泰山记》是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课文。《登泰山记》叙写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与友人顶风冒雪游览泰山的情景,着重描绘登日观峰观日出的奇景。
2、先述泰山的地理位置、四周环境,勾勒出整个泰山的轮廓。再写登山的时间、路径,登上天门时,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山上雪景如画。
3、接着重点写在日观峰观赏日出。日出前,俯视苍山,只见负雪山顶露出云端,点点如骰子散于云中,极为神奇。日将出,“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变幻无穷,绚丽夺目。日方出,“正赤如丹”,在红光动摇中冉冉托起,无比壮观。日出后,西峰群山如偻背恭候,阳光下“绛皓驳色”,灿烂壮丽。最后记道中石刻以及其他自然景物。
4、全文不足500字,作者扣住风雪泰山的节令气候,用如画之笔涂抹泰山雪景的奇光异彩,色彩的字眼极富表现力,还十分注意挑选动词,如“苍山负雪”,“动摇承之”,皆具神韵。
5、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用得极为干净贴切,不仅表现了时令和路途地理特征,而且流露出弃官离京、归返大自然的急切而欢愉的心情。对日出的描写,也足见作者文字的工力。
6、全篇繁简适当,或粗线条勾勒,或细笔描绘,使大势清晰,细处迷人,遂成为写泰山之千古妙文。
3、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安排两课时教学。
一、思路。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鼎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鼎,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暴》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4、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高中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5、作为生物的社会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一、解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 ,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一贝 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 (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
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
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
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确:本文就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相互对照,虽说有人刻意要给以区分,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给人类社会的提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科学方面或其他领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划出关键句子,然后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根据关键句子和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 :从人类社会的情景联想到生物社会的活动,从而切入文章所探讨的话题。
第二部分(2) :生物学界力求将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区分开来,以显示其同生物社会的异样性。
第三部分(3~10) : 谈了许多生物(蚂蚁、蜜蜂、鱼等)的生活状态和习性,从个体和集体两个
方面多角度的来说明。
第一层(3~8) :结合蚂蚁、蜜蜂的社会来看,主要说明了它们能思考,它们有智慧,它们能很有
条理地组建自己的社会。
第二层(9~10) :从粘菌细胞和鲱鱼的社会来看,它们能完全生存下来,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依存
的。
第四部分(11~13) :得出科学的推断,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是有相似性的,人类社会并非是孤立
的同时,人类只有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会组织。
(三)对于科普论文的解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教师) :首先,在浏览全文基础之上,我们先弄懂整个文章的大概内容,让我们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论文的方法,如找寻每个段落的关键句子等方法来落实到段落层次中,将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明晰化。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6、苏武传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
A、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
2.数( )通使相窥(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B、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
1.稍( )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义;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8.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9.方( )欲发使送武等;
10.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 )降者;
12.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3.会( )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
15. 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17.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19.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21.事如此,此必及( )我;
22.虞常果引( )张胜;
23.引( )佩刀自刺;
24.驰召医,凿地为坎( );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2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
27.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8.剑斩虞常已( ),律曰;
29.副有罪,当相坐( );
30.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
31.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
3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
33.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
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35.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
36.乃幽( )武,置大窖中;
37.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
38.羝乳( )乃得归;
39.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
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4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
42.前长君( )为奉车;
43.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
44.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
45.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46.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
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4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
49.常愿肝脑涂( )地;
50.子为父死,亡所恨( );
51.自分( )已死久矣!
52.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
53.匈奴诡言( )武死;
5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
55.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
56.前以降及物故( );
57.名副( )其实 无济( )于事。
C、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
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
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14.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D、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舆归营( );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
E、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3.单于募降者,赦罪( );
4.信义安所见乎?( )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6.子卿尚复谁为乎?( )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F、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
1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7、谈中国诗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一、故事导入
(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管锥编》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三、背景介绍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四、检查预习
叫嚣精髓轻鸢剪掠咻咻颦蹙卓然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五、初步探究,整体分析(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解答:
1.比较文学
2.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3.(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六、深入探究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解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8、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描景特点。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9、登泰山记10分钟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描景特点。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10、登泰山记中作者登泰山的路线
1,最经典的红门路徒步中线,其实是中线登封御道:是指从岱庙(东岳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
2,是坐汽车上山的环山公路线:天外村(天地广场)-环山路-竹林寺-黄溪河水库-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
3,是从西北侧山口进:桃花峪入口-环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鱼保护区-桃花源索道-南天门-玉皇顶。
4,是东北侧山口方向,一般说是天烛峰!也就是后山。因为很多人是从前山爬完,从这条路下去!也可以从这边上山,从前面下。天烛峰-印象泰山(封禅大典表演场)-鲤鱼背-大小天烛峰-石河-尧观顶-北天门-日观峰-玉皇顶。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11、登泰山记拟人比喻登泰山的感受
1、《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2、先述泰山的地理位置、四周环境,勾勒出整个泰山的轮廓。再写登山的时间、路径,登上天门时,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山上雪景如画。接着重点写在日观峰观赏日出。日出前,俯视苍山,只见负雪山顶露出云端,点点如骰子散于云中,极为神奇。日将出,“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变幻无穷,绚丽夺目。日方出,“正赤如丹”,在红光动摇中冉冉托起,无比壮观。日出后,西峰群山如偻背恭候,阳光下“绛皓驳色”,灿烂壮丽。最后记道中石刻以及其他自然景物。
3、文本赏析:全文不足500字,作者扣住风雪泰山的节令气候,用如画之笔涂抹泰山雪景的奇光异彩,色彩的字眼极富表现力,还十分注意挑选动词,如“苍山负雪”,“动摇承之”,皆具神韵。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用得极为干净贴切,不仅表现了时令和路途地理特征,而且流露出弃官离京、归返大自然的急切而欢愉的心情。对日出的描写,也足见作者文字的工力。
12、登泰山记是作者与谁一起登泰山的
《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在姚鼐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游览者顶风冒雪,豪情满纸,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领略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游记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13、登泰山记作者是在什么季节登泰山的
登泰山记作者是在冬天登泰山的。
创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艺术特点:紧扣题目,结构严谨,语言精简,用词生动,修辞巧妙,手法得当。
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
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并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
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14、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15、登泰山记默写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2.《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3.《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__________________”。
14.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16.《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
17.《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19.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20.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2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答案: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大风扬积雪击面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6.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7.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9.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10.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11.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13.磴几不可登
14.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6.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7.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18.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19.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0.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1.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2.大风扬积雪击面。
16、登泰山记景色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
- 丰子恺《梧桐树》阅读答案
-
2023-11-30 08:27:14
-
- 《草原八月末》阅读答案
-
2023-11-30 08:24:51
-
- 《最后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11-30 08:22:28
-
- 小学二年级的音乐教学计划
-
2023-11-30 08:20:06
-
- 软件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报告
-
2023-11-30 08:17:43
-
- 知识拓展:俞伯牙简介反思
-
2023-11-30 08:15:20
-
- 爱卫工作总结15篇
-
2023-11-30 08:12:58
-
- 给泡脚桶好评136个
-
2023-11-30 08:10:35
-
- 经验交流发言稿
-
2023-11-30 08:08:12
-
- 大班拼音教案
-
2023-11-30 08:05:50
-
- 初三英语教学计划
-
2023-11-30 08:03:27
-
- 狼子野心阅读答案
-
2023-11-30 08:01:04
-
- 三人成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
2023-11-30 07:58:41
-
- 试点工作总结11篇
-
2023-11-30 07:56:19
-
- 幼儿园教育纲要心得
-
2023-11-30 07:53:56
-
- 《秋天的雨》说课稿
-
2023-11-30 07:51:33
-
- 公司设备改造工作总结
-
2023-11-30 07:49:11
-
- 九年级物理学科教学计划
-
2023-11-30 07:46:48
-
- 简短的安全心得体会
-
2023-11-30 07:44:25
-
- 《送春》阅读答案
-
2023-11-30 07: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