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喔网 > 范文 > 正文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2023-12-01 03:17 来源:最喔网 点击: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1、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北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黄几复,诗人的故交,十年前与诗人在京城有聚。写此诗时,黄几复任职广东,诗人任职山东。②蕲:古同“祈”,祈求。三折肱:多次跌断胳膊,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

image.png

语。

14.下面对诗歌理解和赏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谢不能”即“不能谢”,言友人万里传信,诗人深为感动,不能以语言表达谢意。

B.颈联写友人身为官吏,却生活清贫,诗人希望他不要再受“三折肱”那样的磨难。

C.尾联想象友人虽身处恶劣的环境,却仍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不免有点感伤。

D.全诗意象丰富,多处用典,以故为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富有苍劲古朴的特点。

15.诗歌颔联所用词语皆为常见,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北宋诗人张耒却称之为“奇语”。请赏析此联“奇”在何处。(6分)

14.【A】首联是说两人相隔遥远,本欲托鸿雁传书,但大雁推辞说不能传信。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15.①对比:颔联上句为暖色调,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为冷色调,明言江湖漂泊之凄凉。“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是“一”与“多”的对照。②名词意象组合(列锦):使用“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6 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恢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回答白描分析正确亦可)③虚实结合:上联回忆十年前京城恢相聚是虚,下联写现在江湖漂泊孤灯自守是实。虚实对比中,表达了浓郁的思念之情。④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此联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⑤用典:“一杯酒”“江湖”“夜雨”分别巧妙化用了王唯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杜甫的“江湖多风波”,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使思念之情更为深挚感人。(每点2分,3点满分。手法判断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2、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小题1:请简要赏析颔联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

小题2:后人读此诗,认为此诗的蕴含丰富,表达了作者多种思想感情,你认为呢?试选其中两种情感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本联主要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1分)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2分)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1分)

小题2:认同这个看法,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作者通过首联的“寄雁传书”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恋之情。(2分)而在颈联中作者用家徒四壁来表达对友人清正廉洁的赞许。(2分)(此诗中,还在尾联表达了对友人头发花白的关切,以及仕途不顺的同情, 更由此表达了自己和友人一样仕途不顺的命运。任意选2个作答都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所谓的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古诗多为描写、叙事和抒情)、表现技巧(比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然后再根据诗句颔联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可知用了对比。再根据诗句内容加以详细阐释,指出其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多种思想感情”一语进行分析。对第一问,必须根据第二问做出“认同这种说法”的回答。然后结合诗题,逐句赏析其感情。赏析时,既要指出是何种感情,又必须指出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

3、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寄黄几复①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蕲(qí):祈求。③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④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位友人,一北一南,海天茫茫;相思不断,寄情鸿雁,音书不达。

B.领联:那年阳春,两人相会,酒高意浓;江湖飘摇,夜雨怀人,孤灯十年。

C.颈联:长年为官,家徒四壁,清正廉明;治国救民,成为良医,绩突出。

D.尾联:想象朋友,白发苍苍,好学不倦;久居山区,怀才不遇,晚景凄凉。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寄雁传书”,这典故太常见了,但诗人继之以“谢不能”,大雁拒绝说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他把雁儿夸张化,从而写得更有情趣。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比。曾经相聚的美好和如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比,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C.颈联“持家”与“但有四立壁”,“治病”与“不薪三折肱”,也是相互对照的,塑造了一个奉公廉洁,富有才干的官员形象。

D.诗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结尾,为年老家贫仍励精图治的黄几复形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之鸣,怜才之意。

6.(2分)C【解释】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侧喻黄几复善于“治国”。

7.(2分)A【解释】“他把雁儿夸张化”,应理解为“他把雁儿拟人化”。

4、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此句侧喻黄几复善“治国”。蕲:通“祈”。

(1)由最后两联可以看出黄几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4分)

(2)第二联备受后人推崇,艺术表现手法上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这种手法的妙处。(4分)

答案:

(1)①为官清廉,家徒四壁。②怀才不遇,从有方。③博学多才,好读书(勤学)(4分)

(2)①巧用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阴冷、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②运用名词组接(列锦)(白描),匠心运,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③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4分)

5、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案】

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为官清廉、怀才不遇、好学不倦。(每点1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答案】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平和惋惜。(每点1分)

6、《复斋先生》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xing)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4.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5.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答案:

12.C(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13.C(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

14.D(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15.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16.(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7、《复斋先生》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张复斋传》,有删改)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7.以下 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 ①④⑥

18.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参考答案:

五、15、C。16、C。17、D。18、D。

8、《张复斋传》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先生因诣县官,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刘大集的《张复斋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B.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C.土卑而赋 重 卑:(地势)低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蒙受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①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C.①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①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 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 ②③④

1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他为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4分)

②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3分)

③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3分)

9、《张复斋传》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张复斋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4、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答案:

1、C

解析: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2、C

解析: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

3、D

解析: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4、D

解析: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5、(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他的先祖从江南和州迁居到华容县游桥,先后传承九代,而生先生。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福建晋江,多行善。上司准备上述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僻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诘问得知他们有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伏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利于民的事却很多啊。

10、童区寄传阅读答案

童寄者,彬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译文:

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荡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响是( )

A.(去)逾四十里,之虚所/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贼(易)之,对饮酒,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虚吏(白)州/腰(白)玉之环

D.郎(诚)见完与恩/(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护还只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而忘操之

B.久(之),目似瞑

C.先帝称(之)曰能

D.辍耕(之)垄上

翻译句子

(1)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2)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3)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请概括出区寄性特征的三个方面.

答案:

选D(A离开/距离[摘自《两小儿辩日》],B轻视/交换[摘自《愚公移山》],C禀告/白颜色[摘自《送东阳马生序》],D连词,如果[摘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纪上》])

选C(A到[摘自《郑人买履》],B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第三人称代词[摘自《出师表》],D到……去[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

(1)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吞呢?

(2)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

(3)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

机智灵活(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壮。)

英勇无畏(“夜半,童自转……复取刃杀市者。”)

知法明理(“因大号……愿以闻于官。”)

不慕富贵(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11、童区寄传阅读答案

阅读《童区寄传》,完成小题。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小题1:解释句子划线的词。(3分)

①布囊其口( ) ②之虚所卖之( )③虚吏白州(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小题3: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区寄智和勇的两个句子。(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尾写“乡之行劫缚者”的言行,对塑造区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自古英雄出少年,除了区寄,你能列举一个少年英雄的例子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用布包住②“虚”通“墟”,集市 ③告诉

小题2:①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②(他)把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绳子被磨断了。

小题3:示例:①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②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小题4:结尾写“乡之行劫缚者”的言行,从侧面烘托了区寄智勇双全、令贼人丧胆的形象。

小题5:例如: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拜为上卿,唐代骆宾王七岁吟鹅,宋代司马光少时砸缸救人等等。

小题1:试题分析:“布囊”,古今异义词,古义:用布包住。“虚”,通假字,通“墟”,集市的意思。“白”,一词多义,告诉。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荛牧儿”(打柴放牛的孩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缚”(绳子)、 “背”(靠着)、“绝”(磨断)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这表现了他的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这表现了他的勇。

小题4:试题分析:结尾的意思是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区寄智勇双全、令贼人丧胆的形象。

小题5:试题分析:历史上少年英雄的例子很多,解答时,要注意抓住“少年”、“英雄”这两个关键词。

12、童区寄传阅读答案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①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②,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③,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节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

【注释】

①荛牧儿:打柴放牧的孩子。

②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

③为市:去做人口买卖,这里指寻找买主。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之虚所卖之()(2)得绝()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个强盗互相交换了位置,面对面(一起)喝酒,醉了。

B.两个强盗轻视他,对付着喝酒,醉了。

C.两个强盗轻视他,面对面(一起)喝酒,醉了。

D.两个强盗互相交换了位置,对付着喝酒,醉了。

13.(1)童区寄逃脱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这个故事的启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遇到危险要冷静。

B.遇到危险要假装弱小。

C.遇到危险要善于动脑。

D.遇到危险要勇敢面对。

阅读答案:

11.(1)到,到……去(2分)(2)断(2分)

12.C(3分)

13.(1)“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1分)、“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1分)(多写或漏写都不得分)

(2)B(3分)

13、童区寄传阅读答案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童微伺其睡 伺:伺候

B.贼易之,对饮 易:轻视

C.虚吏白州 白:报告

D.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即:靠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取刃杀之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B.之虚所卖之 辍耕之垄上

C.持童抵主人所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D.与衣裳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区寄机智勇敢的一组是( 3分 )

(1)行牧且荛 (2)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3)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4)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5)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6)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A.(1)(3) (6) B. (2)(3)(4)

C.(1)(2)(5) D. (4) (5) (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区寄被两个强盗绑架以后,假装像小孩似地害怕和啼哭,趁一个强盗离开之机,暗地里寻找机会割断了绳子,拿刀杀了一个强盗。

B.去交涉买卖的强盗回来了要杀区寄,区寄与他斗智,并在半夜烧断绳子杀死了他。他敢作敢为,希望人们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C.刺史颜证觉得区寄与众不同,要留他当衙门小吏,但幼小老实的他由于阅历不深,缺乏远见卓识,拒绝了这份好差事。

D.这篇小传赞扬了区寄敢于反抗、善于反抗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惩恶扬善的思想。

5.用/给黑体字部分断句。(3分)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等待 )

2.B ( 动词,到。A.于是,就,连词;机会,名次。C.处所,名词;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D.给,动词;等待,动词。)

3. B (1)是说他做什么事;(5)是说他不肯做小吏;(6)是写坏人怕他。

4.C (缺乏远见卓识有误)

5.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每少两处停顿扣1分)

6.(1)用布堵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走了)超过四十多里。(囊翻译成堵、蒙;去翻译成离开、走;逾翻译成超过,每字1分,共3分)

(2)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怎么处置都行。。(诚译成果真、如果真的;见译成我;完与恩译成保全、优待,大意对即可;每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走了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荡杀了他。

(孩子)还来不及逃远,去交涉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孩子,十分震惊,要杀害孩子。(孩子)急忙说: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呢?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怎么处置都行。去交涉买卖的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占。幸好(孩子)杀了那家伙,好得很!就藏起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孩子)越发捆绑结实。半夜,孩子自己翻转身,让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它烧断,虽然烧伤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杀了这个要卖掉他的强盗。接着大声哭叫,整个集市的人都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该做别人的仆人。两个强盗抓了我,我幸好把他们都杀了。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管集市的小吏报告州官,州官又报告上级官员太府。太府召见孩子,原来既幼小又老实呢。刺史颜证觉得他与众不同,留他当衙门小吏,(他)不肯。就给(他)衣服,(让)小吏护送(他)回到乡里。乡里抢劫绑架的人,不敢正眼看他,不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孩子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杀了两个强盗,怎么能接近他?

14、童区寄传阅读答案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9.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①布囊其口。

囊:

②恐栗,为儿恒状。

栗:

③郎诚见完与恩。

诚:

④吏护还之乡。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4分)

①力上下,得绝。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文章是如何体现区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3分)

12.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9. ①囊:口袋,这里作动词。

②栗:通“”,发抖。

③诚:果真,表示假设。

④之:往。

10. ①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②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

11.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

12. 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15、镜泊湖的黄阅读答案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数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2分)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4分)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2分)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2分)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2分)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5分)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答案: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2分)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2分)曲折如河道(2分)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2分)

4.(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2分)(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2分)(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1分)

5. B(2分)

16、《今世说.黄仙裳》阅读训练及答案

《今世说.黄仙裳》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①,以事系狱,贫甚。黄售负廓②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③而去。陈殁后,黄赴桐乡④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

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⑤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矣。”(选自《今世说》)

[]①给事中:官名。②负廊:靠近城墙。③白门:南京古称“白门”。④桐乡:地名,是陈澹仙的故乡。⑤汝宁:地名,在河南。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两项是()()(2分)

A.后陈官给事中(官场)B.绝不干以私(谋取)

C.以事系狱,贫甚。(案件)D.与之同卧起囹圄中(监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尽以赠陈(把)B.为州守陈澹仙所知(被)

C.乃先至田寓(就)D.分其半以赠(他的)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黄售负廓田,(黄仙裳)得百金B.黄仙裳与(田雪龛)周旋。

C.正陈忌辰,(全家)举声哀号D.(黄仙裳)后语人曰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共4分,各2分)

①后陈官给事中,以事系狱。

译:

②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矣。

译:

5.黄仙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2分)

[译文]

黄仙裳早年参加童子试,被州太守陈澹仙所赏识,后来陈做了给事中,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狱中,很僻。黄卖掉了他靠近城墙的`土地,得到了一百两银子,把所有钱都给了陈,还和他一起在监牢里住。陈后来被释放,两人同时离开南京。陈死后,黄赶赴桐乡吊唁他。到的时候,正好是陈的忌日,大哭哀号,把过路人都感动了。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打交道的时候,绝对不拿私事找他帮忙。后来田雪龛被罢了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身上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把身上所带的钱的一半给了他。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非常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答案]1.BD2.D3.C4.

(1).后来陈做了给事中,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狱中。

(2).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非常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5.黄仙裳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因受陈澹仙赏识,铭记于心,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他,而且在精神上支持他;黄仙裳与田雪龛是君子之交,田雪龛为官时,黄仙裳不谋私利,田雪龛免职后,则慷慨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