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一等奖
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一等奖
1、初中课文《向沙漠进》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把握说明中心。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树、节水、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1、找出中心句和重要提示句概括段意。
2、梳理文章结构提纲。
二、研读课文。
(一)为什么向沙漠进?(1~3)
1、学生找出段一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分析段二段三与段一的内在联系。二三两段举例说明“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明确两段段意。
3、说明方法点拨:举例子
(二)怎样向沙漠进?(4~12)
防御——进——利用
防御阶段:
先明确中心句。
主问题: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本文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这一段既是第一部分的深入阐释,又是第二部分展开说明的前提,只有弄清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对付它的办法。所以首先要强调这一点。
1、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分类别、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2、如何对付游击战?如何对付阵地战?
抵御风沙袭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
3、回扣主问题。
进阶段
1、明确中心句,理出结构提纲: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若干成绩(8、9)
2、明确第7段的过渡作用。
利用阶段
主要是利用沙漠中的xxxx和xxxx为人类造福。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三)、前景。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后练习二。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之一”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其他还有火山、地震、洪水等,如果删掉,则变成沙漠是人类唯一一个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了,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2、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还”在这里是“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这个事实,如果删去,则变成榆林地区雨量充沛,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必须”在这里是“一定要”的意思,体现了植树种草,“充足的水分”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删去,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
2、初中课文《向沙漠进》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把握说明中心。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树、节水、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1、找出中心句和重要提示句概括段意。
2、梳理文章结构提纲。
二、研读课文。
(一)为什么向沙漠进?(1~3)
1、学生找出段一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分析段二段三与段一的内在联系。二三两段举例说明“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明确两段段意。
3、说明方法点拨:举例子
(二)怎样向沙漠进?(4~12)
防御——进——利用
防御阶段:
先明确中心句。
主问题: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本文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这一段既是第一部分的深入阐释,又是第二部分展开说明的前提,只有弄清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对付它的办法。所以首先要强调这一点。
1、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分类别、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2、如何对付游击战?如何对付阵地战?
抵御风沙袭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
3、回扣主问题。
进阶段
1、明确中心句,理出结构提纲: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若干成绩(8、9)
2、明确第7段的过渡作用。
利用阶段
主要是利用沙漠中的xxxx和xxxx为人类造福。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三)、前景。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后练习二。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之一”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其他还有火山、地震、洪水等,如果删掉,则变成沙漠是人类唯一一个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了,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2、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还”在这里是“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这个事实,如果删去,则变成榆林地区雨量充沛,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必须”在这里是“一定要”的意思,体现了植树种草,“充足的水分”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删去,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
3、初中课文《沉船之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文章基本内容和场景。
2、通过描写方法的品析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情感。
3、结合比较鉴赏初步掌握文章立意与选材的关系。
4、引导学生体会、评价面对灾难时闪耀的人性美和光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归纳、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场景。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情感。
教学难点:
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围绕立意进行高效选材”的阅读及写作要求。
教学方法:
品读、影视作品鉴赏比较、交流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灾难的来临往往是猝不及防的。也因此能折射出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引出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二、说说你所知道的泰坦尼克号:
(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冲击)
三、精读赏析:
1、找出文中描写的三个场景。
明确:
⑴音乐家演奏乐曲
⑵老爵士拒绝更衣
⑶老船长与船同沉
2、三个场景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各有侧重)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3、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从容面对死亡?
(引导学生沉浸、体验、感悟文本)
明确:⑴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⑵对荣誉的珍视与理解
⑶对职责的执著与坚守
(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立意的目的——展现人性美)
四、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断,比较鉴赏异同:
1、与课文有什么异同?
明确:情节相同,选材不同。
课文——在灾难、死亡面前镇定从容、坦然面对。
影片——也有惊慌失措、卑鄙无耻寻求生路的人。
2、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立意和选材的关系)
课文要表现的是高尚的.人性美;影片要表现的是人性的多样化。
五、拓展延伸:
“围绕立意而进行高效选材“是中考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要求,应深入理解和运用。以中考题为例解说。
1、20xx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海棠树》。
第19题: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8分)
指导:本题的解答应紧紧抓住文章写的四个与老海棠和奶奶有关的场景作答。分别见文章第3、4、5、6段内容。感点明确,围绕中心作答。
2、20xx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轻的国旗》。
第20题。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8分)
指导:本文写到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有——为没有中国国旗找校长;在草坪上耐心等答复;四处打听寻找国旗;长途跋涉9小时取回国旗等。围绕感点谈出启示即可。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1、以第一人称写出文中三人的内心白。
2、阅读20xx、20xx年中考阅读文《我的老师》、《孩子和书》,整理出文章中心立意和所选材料并阐述两者关系。
板书设计:
沉船之前
音乐家演奏乐曲·琴·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老爵士拒绝更衣·酒·对荣誉的珍视与理解·人性美
老船长与船同沉·舵·对职责的执著与坚守
4、初中课文《沉船之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文章基本内容和场景。
2、通过描写方法的品析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情感。
3、结合比较鉴赏初步掌握文章立意与选材的关系。
4、引导学生体会、评价面对灾难时闪耀的人性美和光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归纳、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场景。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情感。
教学难点:
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围绕立意进行高效选材”的阅读及写作要求。
教学方法:
品读、影视作品鉴赏比较、交流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灾难的来临往往是猝不及防的。也因此能折射出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引出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二、说说你所知道的泰坦尼克号:
(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冲击)
三、精读赏析:
1、找出文中描写的三个场景。
明确:
⑴音乐家演奏乐曲
⑵老爵士拒绝更衣
⑶老船长与船同沉
2、三个场景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各有侧重)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3、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从容面对死亡?
(引导学生沉浸、体验、感悟文本)
明确:⑴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⑵对荣誉的珍视与理解
⑶对职责的执著与坚守
(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立意的目的——展现人性美)
四、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断,比较鉴赏异同:
1、与课文有什么异同?
明确:情节相同,选材不同。
课文——在灾难、死亡面前镇定从容、坦然面对。
影片——也有惊慌失措、卑鄙无耻寻求生路的人。
2、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立意和选材的关系)
课文要表现的是高尚的人性美;影片要表现的是人性的多样化。
五、拓展延伸:
“围绕立意而进行高效选材“是中考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要求,应深入理解和运用。以中考题为例解说。
1、20xx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海棠树》。
第19题: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8分)
指导:本题的解答应紧紧抓住文章写的'四个与老海棠和奶奶有关的场景作答。分别见文章第3、4、5、6段内容。感点明确,围绕中心作答。
2、20xx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轻的国旗》。
第20题。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8分)
指导:本文写到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有——为没有中国国旗找校长;在草坪上耐心等答复;四处打听寻找国旗;长途跋涉9小时取回国旗等。围绕感点谈出启示即可。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1、以第一人称写出文中三人的内心白。
2、阅读20xx、20xx年中考阅读文《我的老师》、《孩子和书》,整理出文章中心立意和所选材料并阐述两者关系。
板书设计:
沉船之前
音乐家演奏乐曲·琴·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老爵士拒绝更衣·酒·对荣誉的珍视与理解·人性美
老船长与船同沉·舵·对职责的执著与坚守
5、课文《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6、课文《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恢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滔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7、课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蜜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8、课文《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恢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滔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9、课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
(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A、看实物
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C、多媒体显示
样子:A、看课件
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
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
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六、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板书:
位置
样子
形状
颜色
爬山虎的脚
爬墙
触、巴、拉、贴
变化
萎了
牢固
10、课文《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恢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滔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11、课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蜜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12、课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案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 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椅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三、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五、板书设计(略)
13、课文《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蜗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滔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竹的味道
A.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jqx》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12-01 02:41:32
-
-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一等奖
-
2023-12-01 02:39:09
-
- 现挖芋头好评156个
-
2023-12-01 02:36:46
-
- 新品推广方案精选范文
-
2023-12-01 02:34:23
-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注释赏析
-
2023-11-30 10:42:46
-
- 电视栏目策划设计方案
-
2023-11-30 10:40:24
-
- 《姜斋诗话》阅读训练及答案
-
2023-11-30 10:38:01
-
- 环卫工作总结18篇
-
2023-11-30 10:35:38
-
- 幼儿安全教育教案20篇大全
-
2023-11-30 10:33:16
-
- 最新大学生跟岗实习报告
-
2023-11-30 10:30:53
-
-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14篇
-
2023-11-30 10:28:30
-
- 《把"绿色"穿在身上》阅读答案
-
2023-11-30 10:26:08
-
-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
2023-11-30 10:23:45
-
- 控辍保学工作总结11篇
-
2023-11-30 10:21:22
-
- 足浴粉好评140个
-
2023-11-30 10:19:00
-
-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一等奖优秀
-
2023-11-30 10:16:37
-
- 残疾人工作总结15篇
-
2023-11-30 10:14:14
-
- 脱毛膏好评语50字239句
-
2023-11-30 10:11:52
-
- 手术室工作总结17篇
-
2023-11-30 10:09:29
-
- 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精选
-
2023-11-30 1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