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喔网 > 范文 > 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2023-11-30 03:32 来源:最喔网 点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是命题者根据一定的考核需要编写出来的。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14分)

image.png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又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又抢到手里,准备拨ll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时,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6、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17、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并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

19、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3分)

20、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你一定有心中的“最美”,关于“最美”,你一定也有感悟,请自拟一个包含“最美”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温馨提示:附加题得分加入总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0分)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你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B里,道声“我出去也!”一路云光,只管前进,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撤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官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又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2分)

2、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3、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大圣的人物形象。(4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

1、 略

2、 高不可攀、 一丝不苟、整装待发、贮蓄

3、 D

4、 D

5、 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6、 旨:甘美 强:勉励 学:教

7、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8、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也。

9、或:有的人 挞:打 居:居住 去: 离开

10、(王冕)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11、C

12、①生命力顽强②快乐无忧③给世间带来生机和活力,用自己的美丽装点春天

13、①心下一直恹恹②眼前兀然一亮③我觉得所有的悲伤都没有理由

14、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盛开时的情态,突出了花多而艳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桃花的喜爱之情。

15、文章通过描绘生命力顽强的小桃树,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心存希望,都要相信人生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言之有理即可)

16、【“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2分)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2分)】

17、【(1)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生动地描写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2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1分)】

18、【参考示例: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到底想干什么?】

19、【这表明了“我”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1分)殷切地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2分)

20、略

附加题

1、西游记 吴承恩

2、五行山下定心猿(或者“如来佛祖降服孙悟空”)

3、略

2、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阅读训练及答案

【作家作品】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完成了ˉ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哀号(háo) 喧嚣(xiāo) 弱肉强(qiáng)食

B.喑(yīn)哑 静谧(mì) 开膛破肚(dù)

C.篡(càn)夺 劫掠(lüě) 津(jīng)津有味

D.隐(yǐn)约 犹郁(yù) 更胜一筹(chóu)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2)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2)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3)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4)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4.解释下列与昆虫有关的成语和俗语的含义。

(1)蝇头小利: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螳臂当车:

(4)蜻蜓点水:

(5)噤若寒蝉: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课文探究】

5.这篇文章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6.本文对蝈蝈的说明十分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蝈蝈?

7.作者在文中不断地变换对蝈蝈的称呼,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填空。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称呼蝈蝈为 ;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称呼蝈蝈为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呼蝈蝈为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其表达效果是 。

【文段精读】

阅读“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罩网里……只能哀鸣踢蹬”,回答问题。

8.给句中的`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A.走、咬 B.跑、啄 C.望、吃 D.跑、吃

选( ),理由: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 )

A.追赶、逃跑 B.追捕、躲避 C.追击、避让 D.追捕、逃窜

选( ),理由:

9.本段介绍了蝉哪些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作者在介绍蝈蝈捕蝉时,拿鹰追捕云雀相比。蝈蝈与鹰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11.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C 2.略。 3.(1)弱肉强食(2)庞然大物(3)惊慌失措(4)津津有味 4.略。 5.写了蝈蝈的“歌声”,即鸣叫的习性,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 6.一是运用拟人手法,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二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写蝈蝈,写叫声时,拿蝉的叫声作比较;写它吃肉食时,拿螽斯作比较。三是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逼真地写了蝈蝈的习性。 7.狂热的狩猎者 笼里的囚犯 蝉的屠夫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得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8.(1)B,“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所以“我”应该急切地“跑”过去,而不是慢慢地“走”过去。蝈蝈嘴小,蝉大,应该是蝈蝈在一口一口地啄蝉,来把蝉啄死,而吃和咬都没有这个意思。(2)D,“追捕”更明确地表明蝈蝈攻击蝉的目的;“逃窜”比其他词语更突出蝉的速度快,而且感彩更明显。 9.漂亮的外形,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 10.鹰是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不甘示弱,敢于向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 11.从结构上说,先总写“非常漂亮”,后分写“色”、“身”、“翼”;从内容上看,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刻画了蝈蝈的外形,生动形象,充满感情。

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云南的歌会》(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①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②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选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结合文章回答,为什么"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

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优美形象,请认真品味,加以评析。

①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②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4、假如你也在"金满斗会"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请认真揣摩,加以描绘。

附答案

1、解析:本题要求我们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段落,要注意其相对立的特点。

答案:主要描绘了"云南的歌会"中"金满斗会"的情景。

2、解析:这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际是对歌会的意义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些老年人的心理,我们才能知道云南歌会的真正价值所在。

答案:因为在歌会上,老年人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看到下一辈熟悉了,心里高兴。

3、①解析:本题意在使我们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修辞手法在文中往往是为了烘托某种气氛而使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借描绘松涛刻画出声音虽小但雄浑有力、气势恢弘的特点。

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外貌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外貌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答案:外貌描写;表现老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

4、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回答时发挥自己想象,着重描绘自己的感受即可。

答案:略

4、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吆喝》(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②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1、选文第①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叫卖声的?你确定的依据是什么?(3分)

2、第①段中的加点词“热闹”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对描写小贩们的吆喝声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2分)

3、请说说下面的叫卖声宣传的是什么产品,突出了该产品的的什么特色。(4分)

(1)“栗子味儿的白薯”:

(2)“葫芦儿——冰塔儿”:

4、作者对许多吆喝声怀有比较特别的情感,请分析作者对下列吆喝声怀有的情感。(4分)

(1)卖蛤蟆骨朵儿的。

(2)“烤白薯哇真热乎”。

(3)“葫芦儿——冰塔儿”。

(4)“就剩两挂啦”。

5、通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可以感悟到作者对吆喝声怀有着怎样的态度与情感?(2分)

附答案

1、(3分)按照四季即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据:第一段首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统领下文,段中依次出现“春”夏”“秋”“冬”。(顺序1分,两个依据各1分。)

2、(2分)相对上文的“简”而言,有“繁多”的意思;用词恰当,既具有北京语言的特色,又表现出这些吆喝词编得又长又好听。(意思和表达作用各1分。答案接近即可。)

3、(1)(2分)白薯;味道好,又甜又香。

(2)(2分)冰糖葫芦;外形美,晶莹剔透。(说出产品1分,答出特点1分。)

4、(4分)(1)快乐(2)温暖(3)喜爱赞赏(4)调侃好笑

5、(2分)欣赏、品味、怀念、留恋。(答对两点即可。)

5、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吆喝》(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②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

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③“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④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⑤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⑥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夜晚的吆喝声。

3、第⑥段主要介绍了哪两种吆喝声?认真品味一下,说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课文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吆喝声,你觉得哪一种吆喝声最有趣?简要说说理由。根据自己理解回答。

附答案

1、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就是具体描写早晚、四季的吆喝声。

2、因为夜晚的吆喝内容比白天更丰富,它不仅仅包括叫卖声,还有唱话匣子的、敲小钹的盲人以及乞讨声。

3、敲小钹的盲人吆喝声和乞丐的乞讨声,表达作者对替人算卦的骗人的迷信行径的鄙夷和对生活落魄的乞讨者的同情。

4、略

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云南的歌会》(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吗

附答案

1、描绘了山野对歌的场面。

2、“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3、肖像描写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4、略

7、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4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第三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558万人。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以下为各年龄层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考虑的因素调查。

(摘编自《移动支付各种数据深度分析对比》,中国商业电讯)

材料二

日前支付宝发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是使用移动支付增长最快的人群,就连平时不怎么用手机的老年人,每逢春节也戴着老花镜,乐滋滋地抢红包和发红包,但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

“前几天替儿子收一个到付的快递,15元的邮费,非让我用手机支付不可。”今年63岁的王朝霞说,没想到收个快递也这么麻烦,快递小伙当时拿着智能终端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宝。她虽然平时也在微信里抢个红包,但对怎么支付真的不太清楚,只好敲开邻居家的门,让年轻人帮忙用手机付款,自己把现金给邻居。

而在女儿的多次培训下,终于掌握移动支付技术的李先生说,尽管会用但他平时也不怎么用,对于手机操作不熟练、眼花的他来说,实在找不到移动支付的方便。“带孙子下楼遛弯,孙子非要买一个小玩具,想着没带现金就用手机扫码支付。”他说,出门也没戴眼镜,商店里信号也不好,支付5元钱弄了10多分钟,还不如直接给现金方便呢。

开通移动支付后,李先生的女儿不止一次向他强调,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账户安全,不要到处扫二维码,注意手机不要中病毒。

但是对手机操作都不熟练的李先生,对个人隐私、账户安全的基础保护并没有多少概念。有时候听到谁的账户资金被盗取,他就特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中招,在他看来,移动支付远没有现金或是银行卡使用起来安心。

(摘编自《“无现金”概念受到诟病,老年人和孩子受不利影响颇大》,2017年8月24日大河网)

材料三

超过3成的受访者表示,曾有过至少一次的移动支付欺诈经历。而根据调研显示,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消费者的反应各不相同。41.9%的受访者选择第一时间向机关报案,24.7%的受访者则会倾向于先去银行求助,排在其后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20.9%。这样看来,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保险公司,明显在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时的参与力度不足,均落后于国家公权部门,缺乏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的动力。一方面,这反映出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多个参与者未来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国家方面,也需要考虑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从法治角度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重磅!2017年移动支付安全报告》,2017年3月10日《今日头条》)

7.下列对材料一表格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它年龄阶段,同时选择支付场景的要求更高。

B.9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对多项因素都比较重视。为争取90后的市场,支付平台首先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

C.6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的考虑因素时,只有一项突出,说明他们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方面与其它年龄段的人们相比,要求不高。

D.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手机支付与网上支付的规模差距正在缩小。

B.虽然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对中老年人群而言,移动支付存在着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

C.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没有参与到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的行动中去,所以大部分受访者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会选择向机关报案。

D.材料一和材料三注重通过客观数据来分析问题,语言更严谨、理性;材料二更倾向于用事实来说话,更贴近生活。

E.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其中材料二的作者对现阶段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完全持消极态度。

9.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让世界惊叹。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继续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环节及措施。(4分)

试题答案:

7.B(3分)

8.8.A(2分)、D(3分)

9.(4分)①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以及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

②在移动支付流程、手机功能设计上多考虑中老年用户的需求。

③支付环节的各机构、公司等需要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

(4)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答对一点给1分)

8、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五尺道的回声尹汉胤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人的悬棺。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特无畏的惊险。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札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尺道又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5.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5分)

6.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4分)

(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2分)

试题答案:

4.B.(3分)

5.(5分)

①袁滋一行古道踟蹰与摩崖题记述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声。(2分)

②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的交响乐与豆沙关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的面貌改写之声。(2分)

③村落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与欢笑声。(1分)

6.(6分)

(1)比喻,(1分)将“蹄窝”比作“省略号”和“眼睛”,(1分)形象地写出了静默的古道历史悠久,见证了千年风雨,引人遐思。(2分)

(2)比拟(拟人),(1分)形象地写出了豆沙关由过去的险阻难行变成现在的通途的情形。(1分)

9、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的。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3分)

A.“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D.我们对神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这不是讲究实事求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文章从“生生”等3 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就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

B.中国的传统可以迫测到《易经》,其原因是《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讲的。

C. 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不仅是“顺乎天,应乎人”的体现,更是“生生不息”的要求。

D.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既要生生不息。又要不断变化。“和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启发。

试题答案:

1.B(A项“《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说法绝对,原文是《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C项“每个中国人”扩大范围。D项意思和原文相反。)

2.C(不是总分,是分总结构方式。)

3.A(逻辑错误。原文是“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是部分肯定,而用“只要……就……”就变成了充分条件,全部肯定。)

10、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留性这个村庄刘亮程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理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槟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珠上那条上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我会趋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给自己留住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求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到我的身体,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抱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恫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丰穿过那些荒野和四地,淅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权仲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条,砍折我的桠权,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仲不到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千活。审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侯。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

“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述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在忙哈。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高,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物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加在那个敲门声前面,加在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根据《遥远的村庄》改编)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作者想回家乡,又担心回乡后走不出来的矛盾心情。

B.当我回到黄沙梁,吹着来自荒野的风,我对村庄的熟悉感一下就涌上心头,那里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落的是伴我成长的村庄变得荒芜而陌生。

C.作者出生在黄沙梁的小山村,在走出大山后,进入城市打拼,因为对自己出身农村感到自卑,所以“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D.我重访故乡的村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孤老迈的留守农民形象,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现状。

5.如何理解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的含意?(5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蝗段的作用。(6分)

试题答案:

4.C(文中并未提到因“自己出身农村”而感到自卑。)

5.(1)作者希望从小生活的“村庄”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要被废弃荒芜。

(2)作者离开故乡后,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希望旧有的熟悉的乡村文明留存下来。

(3)“村庄”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作者都要留住“村庄”赋予的美好的性格。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

6.(1)“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与标题、首段“留住这个村庄”相呼应。

(2)末段运用了排比,“加在……后面/前面/中间”,表达了作者渴望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

(3)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每点2分,前两点鉴赏术语与分析各1分,第三点深化主旨1分,艺术效果1分)

11、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阅读答案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小水塘

( )的鹅卵石

( )的花瓣

2.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3.想象一下“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是什么画面?

参考答案

1.可爱 灰白色 新鲜

2.溪水 鹅卵石 小水塘

3.每个小水塘里都倒映着一个月亮,就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

12、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阅读答案

细细的溪水,流着(),流着()。灰白色的()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作)小船,运(载裁)许多()……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把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划去。

3.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

答案

1.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月光鹅卵石新鲜的花瓣采过野花的地方

2.做裁

3.水塘,溪水,鹅卵石

4.天上的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无数的月亮的倒影,就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样。

13、学弈阅读试题及答案

学弈阅读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经常看到试题的身影,试题可以帮助参考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科学规范的试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弈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读了《学弈》你有什么想法?

答案: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2、读了《学弈》你有什么想法?

答:读了《学弈》我知道了,学习要一心一意,否则,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14、《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试题及答案

《动物也在全球化》阅读试题及答案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正在不断减少,将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 略有改动)

9.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0.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3分)

11.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3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分)9.(2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越淡。

10.(3分)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人侵。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11.(3分)结论:我们会越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分析:把“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12.(3分)示例:①“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正在不断减少”中的“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的过程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中的“严重’一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为主办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信息。一份好的试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 (4)官大者,主恶之(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答案:b d c b

16、我爱语文课本阅读答案

我爱语文课本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基础。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不管哪一科的学习,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下面给大家分享我爱语文课本阅读练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我爱语文课本

我不爱那小巧玲珑的玩具,不爱那漂亮时兴旺的服装,你问我到底爱什么,我将自豪地对你说:我爱我的语文书!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地看下去。

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放声朗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氏人,从拼音“、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5个春秋,你也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

啊,我爱的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

阅读练习

1、按“我爱语文书”,“我感谢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三个意思分段。(用“||”表示)

2、短文中第2、3、4自然段都是具体写: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成语写下来。

(1)形容器物的小而精巧。()

(2)形容连续不断。()

4、各用一个成语表示下列意思。(可用文中的,也可自选)

(1)没学期我一拿到新书就想看的心情。( )

(2)上语文课时我的神情。()

(3)每天清晨我一遍遍朗读课文时的神态。()

5、用“________”画出描写语文书的作用的句子。

6、本文的写法是(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1)借物抒情。()

(2)借物喻理。()

(3)借物喻人。()

参考答案:

1、14自然段为第一段,56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他的为第三段。

2、我爱语文课本。

3、小巧玲珑源源不断

4、迫不及待目不转睛津津有味

5、从第5自然段中的“你像一位亲切……”到这一段完。第6自然段中“你也源源不断……”到“怎样作文”。

6、(1)

17、高考语文《如梦令》阅读答案

关于高考语文《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秦观,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沉醉,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和“争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高考语文《如梦令》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8.请自选角度,用批注法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2分)

批注:

9.结句“门外马嘶人起”看似平实的叙述,但内涵丰富。仔细阅读全词,说出其蕴含的内容。(3分)

答案:

8.批注:①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②词人用叠字“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③运用比喻,把“夜沉沉”比喻为“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作者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与凄清。(三点答对一点即可)

9.表明天已经亮了,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词人因梦醒而无法入睡后的烦闷心理;暗示了又将开始漫长艰辛的贬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