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喔网 > 范文 > 正文

​出伏什么意思

2024-04-02 05:54 来源:最喔网 点击:

出伏什么意思

出伏意思是过了伏天,伏天结束。出伏什么意思?出伏就不热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伏什么意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伏什么意思

要想知道出伏的意思,科普君得从三伏开始说起:

我们常说的三伏天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

image.png

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所以出伏的意思,指的就是出了伏天,伏天结束,秋天快要来临。元代的竹蓑笠翁有诗云:“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是古诗文中对出伏的一道记载。

出伏以后就真的不热了吗?

出伏一般与处暑节气时间相近,一般来讲,出伏就代表着出了伏天,炎热渐消;而处暑节气更代表着暑气告一段落,天气应会越来越凉爽。

出伏之后,北方会明显感觉到凉爽,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凉意还不是很大,而且往往在处暑尾声会受到秋老虎的来袭,再次感受高温天气。

近几天,北方地区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天气变凉爽了,特别是早晚的时候,穿短袖短裤都会感到有些凉意。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虽有好转,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高温状态。据中国气象局消息,受东移南下冷空气影响,26日起我国南方的高温天气将逐渐减弱并结束。

专家提醒,由于前期南方受持续高温影响,此次冷空气将带来降雨降温,多地气温降幅较大,公众需注意适时增添衣物。

伏天虽结束,谨防秋老虎

其实,按往年的情况看,往往在处暑尾声的时候,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会再次遭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所以今年还是不能忽略了预防“秋老虎”。

“秋老虎”炙烤西安 民众“冬病夏治”倚石“热疗”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

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2个月不等,但“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季节交替,预防疾病不容忽视

专家提示,出伏后,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怎样预防这些疾病呢?

感冒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较大,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和小孩极易患感冒。

支招:夏秋之交需注意防寒,注意室内通风,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特别注意不能因为贪吃凉就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

腹泻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坏,是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若有不慎,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腹泻。

支招:夏末秋初,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在消暑同时,注意保护脾胃。减少冰镇食物的摄入,以清淡常温食物为主。

呼吸道疾病

秋天气候变化复杂,早晚温差开始增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热乍凉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

支招: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可以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

过敏性鼻炎

秋季天气干燥,各种过敏因素容易“招摇过市”,刺激人的鼻黏膜,引发过敏性鼻炎。如果出现连续打十几个、二十几个喷嚏、鼻塞很厉害、流清鼻涕,并可能伴有头疼等症状,那大多是已经中招了。

支招: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首先得知道是自己对什么过敏,然后“敬而远之”。在日常生活中,温差较大时要注意添衣服,加强保暖;房间内空气要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平时少与花粉、宠物等接触;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初秋养生注意什么?

秋季天气变凉,很多人开始注意调理身体,那么初秋都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饮食

夏秋交替,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大鱼大肉。天气干燥,可吃一些清爽润肺的食物;要注意平衡饮食,注意蔬菜和肉类的合理搭配;少吃生冷的瓜果和油腻的食物。

穿衣

入秋后,早晚比较凉,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及时增加衣服。气温低于20℃,应“不穿单衣”;气温低于10℃,比较冷,要“穿棉衣”。

起居

夏末秋初,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可比夏天增加一小时睡眠。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运动

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可以“不累”为宜。运动时间选在早晚,中午室外天气仍炎热,要避免这个时间段外出活动。

护肤

秋意渐起,阳光没有那么强烈,大家往往会忽略防晒。秋季干燥,补水也是不容忽视。秋季护养肌肤要注意合理饮水,经常饮用一些绿茶,能够预防某些皮肤疾病,如青春痘、粉刺等的发生。

同时,入秋后,角质层大量脱落,不及时清洁皮肤也会造成严重干燥、粗糙,所以要注重皮肤的清洁。

秋天饮食适合吃什么?

秋季饮食调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下面是小新精心为大家挑选的秋季食品。

莲藕

秋季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

红枣

秋食红枣,是滋阴润燥、益肺补气的清补食品,如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效果更好。

山药

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

秋季空气干燥,水分较少,若能每天坚持食用一定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苦瓜

苦瓜有清热祛心火,解毒,明目,补气益精的作用。

秋天来了,你准备怎样度过呢?

处暑饮食

适宜:银耳、菠菜、西红柿、萝卜、芝麻、冬瓜、藕、鸭肉、蛤蜊、玉米、竹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热逐渐减少,天气渐渐凉爽,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逐渐减少,空气变得干燥起来,使人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

饮食宜适当多吃些滋阴多汁之品,如银耳、菠菜、西红柿、萝卜、芝麻、冬瓜、藕、瑶柱、梨、葡萄、桂圆、芒果、木瓜等。

此节气华南地区秋雨较多时,湿气仍然较重,要照顾恶湿的脾胃,一些健脾的食物很适合,如鸭肉、蛤蜊、玉米、土豆、莲子、竹荪、黄豆等。

少吃:油炸、烈酒、烧烤、咖喱、火锅、麻辣烫、膨化食品、大蒜、葱、姜、八角

天气凉爽后,很多人胃口大开,一不小心就会多吃,积食成患,所以大鱼大肉、肥甘厚腻的食物要少吃,避免暴饮暴食;同上个节气一样,新姜、菱角、瓜类水果还是要少吃。

另外,油炸、烈酒、烧烤之食生湿化热,咖喱、火锅、麻辣烫、膨化食品等因加入较多的调味料,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平时炒菜最好少放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味食品,不利于肺气收敛。

忌吃:肺脏,莼菜,韭菜,鹿肉,獐肉,雁肉、茱萸、生蜜、过硬的面条

《金匮要略》:三秋不可食肺。

《白云忌》:七月勿食莼,上有蠲(juān)虫,害人。勿食韭,损目。

《千金方》:勿食鹿獐,动气。勿食茱萸,伤神气。

《月令》: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过硬的面条)。

孙真人曰:勿食雁,伤人。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

处暑运动

不要错过一年中晨练的最佳时段。从早晨刚刚醒来便开始,盘腿而坐,以双手搓脸,也叫干洗脸,每次30遍,神清气爽,润泽皮肤;搓耳朵30遍,耳朵的穴位很多,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搓脚,两脚对着,两只手专门搓脚心3分钟……

完成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全身气血畅通,对那些早晨起床后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的人尤其有用。之后出门,快走、慢跑、做操,哪怕找个空气清新的地方只做深呼吸都很好。

处暑起居

处暑之后,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这是因为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此时睡眠要充足,善养生者夜晚21、22点就要睡觉了,早上6点左右起床。就算晚睡也不宜超过子时(23点),早起不宜早过寅时(5点)。这6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依次为胆肝肺经当令之时,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另外,处暑时节脾气足,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天凉了应当护好腹部,尤其是肚脐,晚上睡觉要盖好腰腹,经常将双手掌心搓热,按摩肚脐,可避免寒气直侵脾胃,引发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症。一旦胃部凉而腹胀,及时用姜糖水配补脾的食品祛寒祛湿。

处暑情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意思是说,秋季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以减缓肃杀之气的影响;注意收敛神气,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尽量排除杂念,避免私心太重、嗜欲不止。

处暑茶饮

乌龙茶3克,置于茶杯中,用200毫升开水冲泡1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冲服2~3次。

乌龙茶的性味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在阳气减弱,阴气上升的秋季饮用,可以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缓解秋燥;而且还有消脂、去油腻的作用,想保持身材的人可以经常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