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喔网 > 范文 > 正文

​南怀瑾个人资料及简介

2024-02-29 10:24 来源:最喔网 点击:

南怀瑾个人资料及简介

南怀瑾,1918年生人,浙江乐清人。12岁前读遍史籍经书,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对古典文学、佛学、《易经》颇有研究。

1949年(31岁)赴台,在家设帐收徒,并担任大学教授;

1985年(67岁)赴美侨居;

image.png

1988年(70岁)移居香港,住半山寓所,传道授业解惑;

20世纪90年代初,投入1.7亿美金,捐建金华至温州的铁路,还路于民,分利不沾;

2004年(86岁)移居上海;

2006年(88岁)苏州吴江七都镇创办太湖大学堂,传道授课;

2012年94岁去世!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去世,享年95岁,然而,在南怀瑾逝世之后,关于他的争论仍未停止。

追随南怀瑾的人,将其称之为是“国学大师”“一代宗师”,相反,则有人直接斥责南怀瑾是一个“江湖骗子”。

在文学界,对于南怀瑾的评价始终是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相较于国学大师,南怀瑾更像是一位在文化方面的奇人异士,应该归于江湖

南怀瑾生前也是写过不少的著作,然而,北大教授李零在读完之后,却直言:他的书就是民间讲义,全都在胡言乱语,只适合一些文盲村夫阅读。

那么,南怀瑾究竟是大师还是骗子?今天读者就来带大家走进南怀瑾的一生。

01 文学路上的一波三折

南怀瑾出生于1918年3月18日,和日后国学大师的身份不同,南怀瑾在幼年时期学习成绩较差,甚至一度到了倒数第一的地步。

1931年,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南怀瑾再度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位列榜单末尾,因此,南怀瑾只得到了一张肄业证书。

鉴于一直以来,南怀瑾的成绩都不甚理想,于是,南怀瑾的父母便劝阻他早日放弃学业,学习一门手艺,好在将来能够养家糊口。

对于南怀瑾,其父母并无太多的要求,不奢望他以后能够升官发财,只希望南怀瑾日后可以平平安安。

但是南怀瑾却不肯就此作罢,既然不再能够去到学校学习,于是南怀瑾便在家中开始了自学。

其父母见状,便请来了叶公恕来担任南怀瑾的家庭教师,就这样,在叶公恕的教导下,南怀瑾在家学习了三年。

后来1935年,年仅十七岁的南怀瑾在父母的安排下同姨表姐结了婚,并且很快,两人有了一个小孩。

但是即便有了家室,南怀瑾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学业的念头,只不过这次他转文为武,去到了浙江的一家国术馆练习武术,并且顺利毕业,成为了一名武术教官。

随后1937年抗战爆发,南怀瑾习来的一身武术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他只身来到了四川,考入了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

毕业之后就留在了四川的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当时的南怀瑾以为自己大概率会在军队中度过余生。

然而,不曾想,1943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随后,南怀瑾更是在袁焕仙的影响和带领下,开始重新拾起曾经丢掉的文学。

两人初次见面,便很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恰逢当时禅门的虚云老和尚正在重庆举办一场“护国息灾法会”。

于是,袁焕仙便带着南怀瑾去到了重庆拜见虚云和尚,随后,三人便一同前往了

位于成都的灵岩寺。

不仅如此,南怀瑾更是成为了维摩精舍的开山首座弟子,开始潜心参禅,研究佛法。

原本,南怀瑾是要在峨眉山闭关三年,但是由于中途听闻有人要加害于他,无奈之下,他便离开了峨眉山,去到了五通桥继续完成三年闭关。

02 命运改写,人生巅峰

1949年建国之后,南怀瑾一家人便迁到了台湾,阴差阳错之下,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等三所大学更是邀请南怀瑾去到了校中为学生讲学。

这对南怀瑾来说有些受宠若惊,但是仅凭讲学,南怀瑾并不能获得太多报酬,一家人的经济来源成为了需要面临的难题。

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南怀瑾利用自己的所长,在1955年写了一本《禅海蠡测》,然而,该著作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本都没有卖出去。

走投无路之下,南怀瑾只好一边带孩子,一边到菜市场旁边兜售作品,实属可怜。

而接下来南怀瑾完成的《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本著作,依旧是无人问津。

这段时期无疑是南怀瑾人生中最为困苦的一段时期,生活上几乎捉襟见肘,所出版的著作也几乎是无人理会。

但好在南怀瑾挺了过来,直到多年之后,南怀瑾结识了台湾的航运业老大杨管北,此人曾经是杜月笙的得力干将。

虽然杨管北表示此时他已经因为生病,不再过问航运业的事情,只是专心在家研习打坐。

但是杨管北手下积累的丰富人脉,仍然让南怀瑾看到了希望,然而,在杨管北看来,此时的南怀瑾不过是一个要钱没钱,要学识没学识的无名小卒,根本没有将其放在眼里。

但是南怀瑾并没有就此妥协,而是整整花费了六年时间,让杨管北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获得了他的尊重。

得益于杨管北的影响和地位,在此之后,很多人也都开始对南怀瑾毕恭毕敬,甚至在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始人张其昀也找到了南怀瑾。

希望他担任礼学院的院长和教授,后来,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了专门讲述《易经》的课堂,前来听讲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南怀瑾开始声名鹊起,很多当红的政商人物都成为了南怀瑾的弟子。

随后,他更是趁热打铁,讲课、收徒,涉足了很多方面,使得他名气与日俱增,1985年,在南怀瑾定居到美国华盛顿之后,也陆陆续续开始收获了不少来自大陆的粉丝。

南怀瑾的这种炙手可热的状态一直维持到了1988年,在这二十多年期间,民众对于南怀瑾可谓是尊崇至极。

然而,在南怀瑾日渐走红之后,伴随而来的也有着不少的诋毁声,陆陆续续有学者开始指责南怀瑾是骗子。

03 备受争议,置若罔闻

李敖在《李敖笑傲江湖》中直言不讳地表示了自己对南怀瑾的不满,北大教授李零更是直接称南怀瑾的作品是民间讲义,全都是胡言乱语。

只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文盲村夫阅读。究竟南怀瑾为何会招来如此之多的非议呢?

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割裂问题,南怀瑾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当时那个年代是台湾工业化起步的阶段,随着台湾加工业贸易的出口,岛内的经济也开始得到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台湾的文化就开始出现了传统与西化的割裂局面。

而南怀瑾所走到就是一种极为传统的路线,他与当下很多的学者不同,后者多多少少都是经受了一定程度西方思想的影响的。

但南怀瑾秉持的却是中国传统的“三家并举”的原则,没有“专门而细分”,正因如此,南怀瑾才会在后来遭受众多的抨击。

然而,面对这些质疑,南怀瑾几乎从未积极地回应过,他认为他的一辈子“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南怀瑾之争,表面上看是正统学派与民间学术派之争,其实深究起来,不过是由于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撕裂导致的必然结果。

而南怀瑾不过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成为了大家针对的对象。不过,正如很多人所说,南怀瑾的确不够严谨。

从学术角度上看,在南怀瑾的很多著作或者讲义中,都存在着明显的文字或者逻辑上的常识错误。

但是我们却不能以偏概全,因此就否认南怀瑾在文学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南怀瑾所说,他没有过分注重给人传授理论知识。

而是更多地将自己从书中所收获的感悟分享给大家,让大家能够从自己的思考中获取一些东西。

纵然南怀瑾的著作通俗易懂,但也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1977年,南怀瑾出版的《论语别裁》,以简洁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孔子。

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论语语录变得风趣幽默,使得很多人更加愿意阅读《论语》,1994年,南怀瑾在厦门南普陀寺也是主持了七天的禅学讲座。

向人们讲解了禅修要义,并且带领人们进行了禅修实践,正因如此,很多人在日后也就成为了《南禅七日》的忠实粉丝。

04 诋毁追捧,过眼云烟

而除了这些,南怀瑾在海峡两岸关系上更是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缓和,人们对于两岸统一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南怀瑾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自然也有着同样的心情,并且他更是为此付出了行动。

于是,南怀瑾从国外回到了香港定居,并在1992年6月16日,起草了《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后,在与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沟通中,对方向南怀瑾介绍了孙中山在建国战略中所提到的金温铁路。

对方希望南怀瑾可以亲自出面推动此事,听闻,南怀瑾欣然答应,并且于1992年11月18日,成立了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

由南怀瑾在铁路施工期间,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职,直到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条合资铁路。

事成之后,南怀瑾也是功成身退,将股份转给了浙江省铁道部。而在2004年,已经是耄耋老人的南怀瑾更是回到了上海定居。

在人生最后几年的光景中,南怀瑾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他搬到了江苏省苏州市居住。

在这里,南怀瑾创建了“太湖大学堂”,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开展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等各项研究。

终于在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的一生走到了尽头,落下了帷幕。

即便是在当下,对于南怀瑾仍然存在着太多的争议,仍有人坚持认为他是骗子,其实这些对于所有的国学大师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生在当下的社会,即便是极为完美的一个人,放在大众面前,都无法获得所有人的喜欢,总会有反对者带着诋毁的言论出现。

因此,在面对恶言的时候,应该如同南怀瑾一样,心中清楚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因此而过度伤心,或者妄自菲薄。

而即便很多人试图在著作或者文学上抹黑或者抹杀南怀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方面,南怀瑾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相比于单纯的学者、大师,南怀瑾也许是更为完整的一个公众人物,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低谷,品尝过高潮,被人们诋毁,也收获了无数赞美。

相较于大多数人,南怀瑾的一生无疑是精彩的、丰富的,犹如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卷一般,是我们无法比拟的。

而面对这些,南怀瑾全部都一一自己消解了,无论是低谷时期的困苦,还是巅峰时期的非议,他都悉数接纳了。

而这些也许更是我们要从南怀瑾身上所应该学到的,泰然处之,无愧于心!